查看原文
其他

中美竞争火星采样返回,这次我们或许能赢,但一直保持优势并不容易

太空事儿君 太空那些事儿 2023-05-06

脚踏实地,仰望星空

前言

我们还需要策略上的变通。


借@航天爱好者网 的微博(见下图),随着我国官方身份人士披露火星采样返回任务将于2028年底升空、2031年7月将样本带回地球,中美两国、或者说钱老先生的两位学生 - 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,终于要为火星采样返回的头筹正面PK了,而且双方的赢面都相当大。


(如果已经看过原报道,可以直接跳到截图以下)

截图自微博@航天爱好者网


不过,今天聊的不只是这个航天项目的实现先后,而是一个更长远更重要的话题 - 两国的航天组织方式,谁能走得更远? 


中国的火星采样返回技术路线简单明了,一枚长征五号+一枚长征三号乙火箭即可完成,完全基于本国甚至本体制内的供应链,技术难度和成本较低,相信既然列出了时间表,就一定能按时执行。 


美国方案则是多国部队集团作战。从去年着陆的毅力号火星车开始,包括采样、转运、返回等一系列环节,参与方除了美国一众公司还包括欧空局,至少4次发射才能完成,并且……按目前已经屡次推迟的进度看,样品返回时间应该不会早于我国。 


看完这个对比,笔者有一种在职场上似曾相识的感觉,即,一项工作,如果你自己干起来更顺手,要不要交给下属或者团队去做? 


无论重返月球还是火星采样,近期中美两国重大航天项目都出现了这种差别。中国(其实也包括马斯克)更倾向于单干,而美国国家队更喜欢拉上小伙伴一起。单干的优势是协调难度低、组织效率高,容易出成果;而团队作战单单目标对齐、内部培训就好花去很长时间,更不必提过程中的繁琐协调、催促、无奈。但只要熬过了这些难关并且市场没有重大变化,团队收获的就是一整套依附于主导者的生态体系,这是单干无法企及的优势 - 历史上,美国就通过团队方式培育了欧洲、日本的航空产业,后者一方面作为供应商为美国主机厂提供了大量质优价廉的零部件,另一方面也作为利益共同体,积极主动地向更多国家推销美国成品。最终团队相对于单干者形成多打一的体系优势。


美国当下强力推进的阿尔忒弥斯载人重返月球任务,更是一个包括十多个国家的联合项目


快和全,这两种模式说不上谁更正确,历史上都有成功和失败的例子。而作为有志于成为航天强者的国家,我们更不应把二者对立起来 - 有没有可能“我都”?


基于职场的管理学理论已经对此有比较充分的研究,认为“单干者”可以分步分批地让伙伴参与项目,在不影响主线进度的情况下,逐渐让伙伴具备参与能力,最终纳入体系,从而平稳过渡,“两样都要”。


具体一些说,初期阶段,主导者可以将搞砸了没关系、搞好了也具有一定价值的支线项目交给参与者,并在实施过程中完成磨合、培训和筛选,胜出者有资格承担更高级别任务,以此类推递进,从而在壮大队伍的同时避免一锤子买卖的风险。


回到航天,我国登月、登火、小行星探测等项目,同样可以留出一定支线任务交由外国科研机构和/或中外民营企业完成,扩大朋友圈、培育自己的生态体系,增强总体竞争力


毕竟个体能力终有天花板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,是长期有机发展的保障。


【文章回顾】

韩国自研火箭仅达我国40年前水平?

马斯克的“噱头火箭”刚刚成了可靠性世界第一

3/4的发射失败,这公司还能继续吗?

我们的星链,应搞到月亮上去?

我国建立小行星防御系统:为安全,也是商机


 ✦ 

一起聊聊航天的那些事儿

投稿邮箱:Space_Herald@qq.com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